2024年初,一则新闻在全球航空界掀起轩然大波:美国阿拉斯加航空的一架波音737 MAX 9客机,竟然在飞行过程中,机舱门突然“脱离”飞机,仿佛自己“飞走”了一样!这可不是电影特效,而是真实发生的惊险一幕。当时,飞机刚刚从俄勒冈州波特兰起飞不久,飞行高度约4500米,机上载有170名乘客和机组人员。
幸运的是,凭借机组成员的冷静应对和专业操作,飞机成功实现紧急降落,所有人员安全无恙。这起极为罕见的事故引发了广泛关注,大家纷纷好奇:机舱门究竟是怎么突然“飞走”的?
经过一年半的调查,美国国家运输安全委员会(NTSB)终于公布了详细报告。NTSB,航空事故爱好者肯定熟悉,正是那个在《空中浩劫》纪录片中多次亮相的美国顶级交通事故调查机构。此次共13页的报告,揭开了这起“空中飞门”事件背后的真相。
展开剩余75%调查发现,导致舱门“离家出走”的直接原因,是固定舱门防止上下移动的关键螺栓丢失了。这个螺栓看似不起眼:飞机的舱门通过一个竖直套筒安装,靠自身重力保持位置,而水平安装的螺栓负责防止舱门因飞行震动而向上移动。正是这颗水平螺栓的缺失,使得舱门在飞行中受震动影响逐渐上移,最终达到了极限位置,导致失控脱落。
更令人惊讶的是,这架飞机在此前两个月的服役期间,舱门一直非常稳定,从未出现异常,直到这关键螺栓不见了,引发了这场险情。
那么,这颗如此重要的螺栓为何会遗失呢?事情的原因复杂且耐人寻味。报告指出,拆卸这个螺栓是一次非常规操作,正常流程根本不会拆动它。原来,舱门是由供应商提前装配好后交付给波音的。但因为飞机某处铆钉需要返工,波音工人为了便于操作,临时拆除了这颗螺栓。
理论上,返工完成后应当重新安装螺栓,但关键在于,拆卸工人竟未做任何变更记录,也未通知相关人员。这导致整个团队对螺栓被拆卸一无所知,而拆卸者本人可能因为短暂休息或其他原因,忘记了这一步骤。就这样,一颗微小的螺栓因人为疏忽失踪,最终酿成了世界级的航空安全事故,令人震惊。
当然,责任并不能完全推给这名工人。NTSB的报告揭示,波音公司自身存在两大根本性管理缺陷。首先,波音的变更记录系统设计极为复杂、不够简洁,使用体验极差,且这一问题已持续存在十年却未得到有效改进。其次,波音在工人培训方面严重不足,许多员工对标准操作流程并不熟悉,甚至大量新手员工缺乏制造经验便匆忙上岗,培训不到位,问题频发也就不足为奇了。
由此看来,波音公司在这起事故中的责任不可推卸。
至于运营这架飞机的阿拉斯加航空,NTSB给出了明确结论:该航空公司自接收飞机以来并未对舱门进行任何操作,且舱门缓慢上移的迹象在日常检查中几乎难以察觉,因此航空公司无责任。
飞行机组同样无责。这次航班的机长和乘务员均为持证上岗的专业人士,在机舱快速失压的紧急关头表现沉着冷静,迅速执行紧急下降程序,同时为自己和乘客戴上氧气面罩,展现了极高的职业素养,NTSB在报告中对此给予高度赞扬。
这起“空中飞门”事件,看似偶发,但背后反映出的却是波音管理体系中严重的漏洞。正如NTSB报告隐晦指出的,若这些管理问题不彻底解决,未来可能出现的安全隐患难以预测——今天可能是舱门明天或许是轮胎,后天又会是其他关键部件。
航空安全绝非儿戏,它关系到每一位乘客的生命安全和千家万户的幸福。希望波音公司能够深刻反思此次事件,彻底整改,切实避免类似惊险事故的重演。
也提醒广大旅客,在乘坐飞机时保持警觉,关注安全细节,愿每一次出行都能平安顺利。
发布于:天津市